close

御弈設計 分享新聞文章 "設計師海澤維克:用最小的方法 鼓勵台灣人前行"



設計師海澤維克:用最小的方法 鼓勵台灣人前行((新聞分享))  

一個國家會如何被記得?在追求美、追求創意與追求解決問題的當代,各國的天才設計師就像推展文明進步的總司令,帶給人們驚豔與美好生活。
而英國最頂尖的腦袋、六年前設計出蒲公英般的上海世博英國館種子殿堂、四年前設計出花瓣般的倫敦奧運聖火台、現在正開始設計app般能不斷更新的美國Google新總部的設計師海澤維克(Thomas Heatherwick),正把他的《Inside Heatherwick Studio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》建築展帶來台灣,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。
北美館廣場上擺放的各色「旋轉椅」讓大人小孩都捨不得起身,害怕一坐上去就會摔倒,實際上卻能被椅子安全包覆旋轉,就像海澤維克工作室設計出的各種作品,小至家具、裝置藝術,大到建築、大眾交通工具和城市地景,都講求開放、互動且顛覆既有想法。
這個位在倫敦的工作室,如今有一百八十位工作人員,來自設計、建築、攝影、劇場表演等各種領域,水平式、跨專業地互相溝通辯論。北美館長林平認為,「海澤維克就像個具有神奇能量的整合者。」
如果有機會和海澤維克聊一下或聽他演講,就會明白林平的形容。他能用最生動有趣的說法,來分析他的每一個設計案,並誠實謙虛地分享他遇上的挑戰和難題。
「四年前來台灣的那場演講,是畢生最『驚嚇』的演講,因為在英國,可能現場會來個五、六百人,但那一次卻來了五千人!這國家竟然有那麼多人對設計有興趣!那你們打算把這些『興趣』怎麼辦?」海澤維克在記者會笑著問大家,他相信,那些火熱的目光並不單純是因為他。
 
賦予想法一個「形體」
那些關於設計的野心總是令人期待,到底世代的審美可以如何翻轉我們的城市。英國文化協會處長蘇小真(Susana Galván)指出,現在所有留學英國的台灣年輕人中,最大多數人選擇的就是藝術與設計類。
今年四十六歲、出生於倫敦的海澤維克,先後在曼徹斯特工藝學校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修習3D設計和家具設計。他一畢業、二十四歲就決定創業,希望結合建築、設計與雕塑等方法,來「問對的問題、解決真正需要面對的挑戰」。
因此,海澤維克工作室不僅尋找材料、技術、工法上的創新運用,也竭力探索人性與美學的可能性。
策展人古德溫(Kate Goodwin)指出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澤維克工作室的企圖心,不斷扭轉、推展設計的界限,那個如何讓想法實現的過程很激勵人心,「他們做那些看似無法歸類的工作,你可以看到他們如何找到一個中心思想(idea),然後賦予這個想法一個形體(form)。」
海澤維克說,他從小其實是想當發明家,現在所做的一切,也可以說是七歲時夢想的延伸。設計對他而言,就是「實際、現實」,因為設計就是動手解決問題。
他喜歡把精力花在人們聚集的公共空間上,最大面積地推動文明進步,他不喜歡城市愈來愈相似,「我們試著做不一樣的事,營造城市、街道的氛圍,因為每個城市都應該展現它的個性。」
《天下》專訪海澤維克,談談他手上正在進行的重要設計案,要帶給社會什麼訊息。以下是專訪摘要:
做這個展覽有很多原因,其中最自私的一個,是可以讓你後退一步、用不同方式觀看自己的作品。我對於工作上的交流都非常感興趣,希望能讓八歲到八十歲的人都能看得懂。
我工作室在做的,就是試著不要把事物看成是分離的、沒有關係的事物,而是將所有作品視為一個思考模型。所以,我希望這個展覽,可以用這樣小小的方法,鼓勵更多人在未來發展──你知道的,人一旦被鼓勵,你就可以行動。我覺得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悲觀和譏諷,但我們都不能讓世界阻止我們前行。
在我的經驗中,我們都希望特別的事情發生,而我的工作室也正在努力,有時候,我覺得我們成功了。所以我希望鼓勵其他人持續懷抱決心,繼續嘗試、繼續嘗試、繼續嘗試。因為有時候,你真的能夠做出改變。
我的新案子是和丹麥建築師英格爾斯(Bjarke Ingels)合作設計Google總部,我們想創造新的工作環境,並把現在總部的工作環境替換、發展,這其實非常困難。
現況是,它們是一系列非常老的大樓,七○、八○年代的,而且它們都不是為了有好的景觀而設計,沒有好的日光,車子停得滿地,到處都是車子,很多地方都滿糟的。但它其實可以變漂亮,因為地點就坐落在海邊。
創作大型建築是很有趣的,它們很講究形式。但同時,大樓的危險就是,它令每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再特別。你知道嗎,當你身處一棟大樓,如果你看向四周,然後看到三千個其他人,你就會覺得自己不過是個渺小個體,就算你死在中央也無所謂,因為有的是其他人。
要怎麼樣設計這個環境,才能讓人們覺得自己是特別的?我們都需要覺得我們很特別,但如果你的環境提醒你並不是,或現實中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,我們根本不重要!
我們該共創環境,有人味的環境,同時又不失形式與邏輯。因此,我最感興趣的,並不是怎麼做出一棟棟嶄新的大樓,而是怎麼讓它有人味。
讓設計能凝聚不同觀點
除了要讓大家感覺工作更輕鬆之外,也要讓它成為城市的一部份,因為Google的案子不是要打造一個遠離世界的私人公司。
當人們要去爬山時,沿途可以經過這些大樓,非常有公共性。這讓我很興奮,因為這不只是個私人的夢幻世界,而是城市的一部份。這也讓我感到一份責任,我們打造的是一個社區,同時以私人工作領域為基礎。
所以,那是公共但又私人的公司,這些不同觀點能都匯聚在此。
至於橫跨泰晤士河的倫敦花園橋案子,二○一三年開始,在這三年間,成立了公益機構,並募得一億四千五百萬英鎊。這錢足夠開始動工,但整個建築全部要一億七千五百萬英鎊。
但過程牽扯到一點政治,我們試圖要讓大家團結,就像民主或一些公共計劃,大家總會擔心。英文有一個詞可以解釋,叫「鄰避」(NIMBY),意思是「別在我家後院」。就是當事情和你非常靠近,人們就容易開始失去客觀。但這是一個免費的公共花園,會比其他皇家的公園還要持久。
這個案子非常令人興奮,一切就要起步了,預計在一八年底會完成。到時候希望大家都能來倫敦,在花園橋上走走,看看你會怎麼想。(英文版同步上線www.cw.com.tw/english)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5156#sthash.hk37igUI.dpuf

圖片來源:劉國泰

 

 

 

賦予想法一個「形體」

那些關於設計的野心總是令人期待,到底世代的審美可以如何翻轉我們的城市。英國文化協會處長蘇小真(Susana Galván)指出,現在所有留學英國的台灣年輕人中,最大多數人選擇的就是藝術與設計類。

今年四十六歲、出生於倫敦的海澤維克,先後在曼徹斯特工藝學校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修習3D設計和家具設計。他一畢業、二十四歲就決定創業,希望結合建築、設計與雕塑等方法,來「問對的問題、解決真正需要面對的挑戰」。

因此,海澤維克工作室不僅尋找材料、技術、工法上的創新運用,也竭力探索人性與美學的可能性。

策展人古德溫(Kate Goodwin)指出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澤維克工作室的企圖心,不斷扭轉、推展設計的界限,那個如何讓想法實現的過程很激勵人心,「他們做那些看似無法歸類的工作,你可以看到他們如何找到一個中心思想(idea),然後賦予這個想法一個形體(form)。」

海澤維克說,他從小其實是想當發明家,現在所做的一切,也可以說是七歲時夢想的延伸。設計對他而言,就是「實際、現實」,因為設計就是動手解決問題。

他喜歡把精力花在人們聚集的公共空間上,最大面積地推動文明進步,他不喜歡城市愈來愈相似,「我們試著做不一樣的事,營造城市、街道的氛圍,因為每個城市都應該展現它的個性。」

《天下》專訪海澤維克,談談他手上正在進行的重要設計案,要帶給社會什麼訊息。以下是專訪摘要:

做這個展覽有很多原因,其中最自私的一個,是可以讓你後退一步、用不同方式觀看自己的作品。我對於工作上的交流都非常感興趣,希望能讓八歲到八十歲的人都能看得懂。

我工作室在做的,就是試著不要把事物看成是分離的、沒有關係的事物,而是將所有作品視為一個思考模型。所以,我希望這個展覽,可以用這樣小小的方法,鼓勵更多人在未來發展──你知道的,人一旦被鼓勵,你就可以行動。我覺得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悲觀和譏諷,但我們都不能讓世界阻止我們前行。

在我的經驗中,我們都希望特別的事情發生,而我的工作室也正在努力,有時候,我覺得我們成功了。所以我希望鼓勵其他人持續懷抱決心,繼續嘗試、繼續嘗試、繼續嘗試。因為有時候,你真的能夠做出改變。

我的新案子是和丹麥建築師英格爾斯(Bjarke Ingels)合作設計Google總部,我們想創造新的工作環境,並把現在總部的工作環境替換、發展,這其實非常困難。

現況是,它們是一系列非常老的大樓,七○、八○年代的,而且它們都不是為了有好的景觀而設計,沒有好的日光,車子停得滿地,到處都是車子,很多地方都滿糟的。但它其實可以變漂亮,因為地點就坐落在海邊。

創作大型建築是很有趣的,它們很講究形式。但同時,大樓的危險就是,它令每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再特別。你知道嗎,當你身處一棟大樓,如果你看向四周,然後看到三千個其他人,你就會覺得自己不過是個渺小個體,就算你死在中央也無所謂,因為有的是其他人。

要怎麼樣設計這個環境,才能讓人們覺得自己是特別的?我們都需要覺得我們很特別,但如果你的環境提醒你並不是,或現實中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,我們根本不重要!

我們該共創環境,有人味的環境,同時又不失形式與邏輯。因此,我最感興趣的,並不是怎麼做出一棟棟嶄新的大樓,而是怎麼讓它有人味。

設計能凝聚不同觀點

除了要讓大家感覺工作更輕鬆之外,也要讓它成為城市的一部份,因為Google的案子不是要打造一個遠離世界的私人公司。

當人們要去爬山時,沿途可以經過這些大樓,非常有公共性。這讓我很興奮,因為這不只是個私人的夢幻世界,而是城市的一部份。這也讓我感到一份責任,我們打造的是一個社區,同時以私人工作領域為基礎。

所以,那是公共但又私人的公司,這些不同觀點能都匯聚在此。

至於橫跨泰晤士河的倫敦花園橋案子,二○一三年開始,在這三年間,成立了公益機構,並募得一億四千五百萬英鎊。這錢足夠開始動工,但整個建築全部要一億七千五百萬英鎊。

但過程牽扯到一點政治,我們試圖要讓大家團結,就像民主或一些公共計劃,大家總會擔心。英文有一個詞可以解釋,叫「鄰避」(NIMBY),意思是「別在我家後院」。就是當事情和你非常靠近,人們就容易開始失去客觀。但這是一個免費的公共花園,會比其他皇家的公園還要持久。

這個案子非常令人興奮,一切就要起步了,預計在一八年底會完成。到時候希望大家都能來倫敦,在花園橋上走走,看看你會怎麼想。(英文版同步上線www.cw.com.tw/english)

 

 

台南網頁設計.台南平面設計.envisage.程式設計.室內設計.御弈網頁設計.網頁設計.關鍵字曝光.網站架構規畫.台南做網站

御弈設計官網 http://www.envisage.com.tw/

御弈設計部落格 http://www.envisage.com.tw/welcome/

御弈設計FACEBOOK粉絲團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nvisageart

原文網址:天下雜誌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5156

 

arrow
arrow

    御弈網頁設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